《关于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胡晓明
关于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胡晓明
下面结合本人参观学习和做课实践,与大家分享几点感受,都是个人观点,如果有错误,不代表学校。
一、提高认识,解放思想
第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想躲是躲不过去的。大潮之中,要么乘风破浪站立潮头,做一个弄潮儿,为自己争得一份荣耀;要么隔岸远眺,冷眼旁观,终无所获。
第二、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思想对认识高效课堂,是有指导意义的,对我们克服畏难情绪更有意义。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认为,从本质上说高效课堂不是什么新东西,没有那么神秘。比如,“教师指导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思路乃至五环六步的教学模式,都源于新课程标准中的一句话:“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主”原则,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钱梦龙“三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想的基础上加一个“问题为主轴”。“四先”思想,即行先知后、先学后交(交流)再教、先做后导、先练后讲,也没有多复杂,借鉴的是美国杜威的做中学、中国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大家都早已熟悉了。再比如,“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教学载体,它的原型也不过就是个题篇儿或者原来的预习题,现在比原型科学、合理,更有指导意义了。
第三、高效课堂“以学论教”的思想,有两点值得我们反复玩味。
首先是“课堂效益指数公式”的解释,“1×C=课堂效益”,教师投入是“1”,即100%,学生投入是“C”,其中学生投入决定了课堂效益。其次是对“以学论教”的解释,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这两个解释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参与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好坏。
二、克服困难,摸索实践
我们没有东港三中那样的先进教学设备和完善的配套设施,更没有那样的严密的管理制度,我们就只能思考如何利用好现有资源,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充满活力。比如,大家的知识功底和教学水平普遍比较高:我们利用好这个有利条件,集思广益,就能设计出科学、合理、实用的导学案;课堂上就能放开手脚,纵横驰骋,随机应变,善于点拨,必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再比如,这个时代网络资源丰富、计算机操作普及、印刷速度和质量大幅提高,都为导学案、检测题的使用提供了便利条件。最为可观的是学生,尽管我校生源质量下滑,普通班连一个领头羊都找不到,但是大多数学生上进心、表现欲、成就感还是有的,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能够利用的因素,让学生动起来。
其实只要学生动脑、动手了,多多少少总会学一点,这就比把我们自己累够呛,气够呛,学生该那样还那样强得多。当然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完不成教学计划怎么办?那么我们要思考,什么叫完成?完成的标准是什么?完成的表现是什么?我们按照规定的教学进度叨咕完了规定内容就叫完成么?这个尺度应该是大多数学生会一点没有?如果我们说完了,学生不会,我们不就白讲了吗?(我的课堂上提出怪异问题的,往往不是语文学得好的,有的就是想在大家面前表现一下自己,我们为什么不满足他一下呢?比如“《窦娥冤》对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实现共产主义有什么意义?”他得到满足之后,语文课更积极了。)
三、不盲目贪多求快,要量力而行
毕竟我们学校还在分快慢班,这就决定了不同班型的教学内容不可能一样。也就是说,一个单元、一章、一节、一课,教材内容是一样的,大纲要求也是一样的,可是我们的学生严重的不一样,这该怎么办?我认为,应该根据所教班级学生实际,选出大多数学生能学会的,设计学案,设计环节,学也学不会的,干脆舍弃。特别是对于普通班的同学,不必讲全讲细,讲了也白讲。比如,我们四节展示课的共同问题就是完不成导学案设定的学习计划,目标达成不明显,特别是五环的最后一环(内化巩固),究其原因就是贪多求快。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就涉及导学案的具体设计问题。
四、善于分解知识,设计问题,以期各个击破
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问题应该少一些、精一些,选择难度适宜且最具代表性的问题,保证当堂能够完成。
不要高估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我们亲自讲解这些问题,可能只需要20分钟,但让学生展示,就完全有可能达到35分钟。一是每个展示者都有表现欲,甚至很强,往往把自己知道的东西都说出来;二是展示者不是老师,不具备权威性,在展示过程中,同学容易产生不信任感,因此更容易互相质疑、讨论:时间就这样消耗(我没说“浪费”,因为对学生学习来说,这是最有意义的)掉了,从而导致完不成计划。可是问题设计少了,又怕一节课上不满,学生没事做。以我的那节语言运用限时练课为例,原来设计,七道题讨论展示,三道内化巩固,另外准备了临时展示的拓展文学文化知识四个和两道当堂测验题。当时只完成了前七道题,后来利用自习时间全放开手,让学生完成,结果又上了50分钟,还没做两道当堂测验题。
可见,这节课的设计是完全失败的。其根本原因就是理想化。认为解决这些问题没那么多可讲的,可是学生就讲出来那么多(包括荒唐的理由),认为不会有那么多疑问或分歧,可是就出现了那么多,而且学生无法解释——当然课堂的真实性、教师的知识功底、应变能力、学生的参与度、学习热情也由此得到了展示。
所以,我把导学案修改如下:原来两道成语题和两道病句题各保留一个,把仿写题删掉,只留排序题和筛选转述题。大展四道题,内化巩固两道题,再另准备两道拓展题作为当堂训练。这样,能够保证完成内化巩固题,课堂环节完整。不剩时间正好,剩了时间就出示拓展题,当堂训练,这堂课就万无一失了。
这样的设计,看上去课堂容量明显减少,但学生的活动量增加了,提高了学习热情,扩展了范围,加大了深度,增强了知识技能的掌握度——这就叫高效课堂!
当然,东港三中的活力课堂并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问题。活力课堂,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成功更多的因素在课堂之外,比如学生的管理与习惯养成,规章制度的健全与切实执行,集体备课的细致与有效,领导深入课堂的频率与态度,等等。
让我们共同努力,把高效课堂进行到底!
2015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