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林松花江中学校!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总务综治 >> 卫生健康
卫生健康

如何预防肺结核

时间:2017-01-05    作者:      点击:4113 次

肺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它不受年龄、性别、种族、职业和地区的影响,人体许多器官、系统均可患结核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

肺结核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肺结核患者和带菌者的咳嗽、吐痰、打喷嚏、大声喧哗、将带有结核菌的飞沫散播到空气中,或痰干燥后结核菌随尘埃漂浮于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后而被感染。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就会引起结核病。

肺结核的局部症状如:咳嗽、胸痛、气短、咯血、低热、盗汗、疲劳、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肺结核病是一种顽固的慢性疾病,一旦感染发病,若不及时、不规范、不彻底治疗,最终导致复发、恶化、产生耐药,形成难治性肺结核,并成为一个慢性的传染源,严重地危害着社会和家庭,最终因反复发作引发多种并发症而死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将肺结核病列为乙类传染病,必须归口治疗。结核病流行之广,遍及全球、自化疗药物的相继问世,使结核病基本得到治愈,由于结核病具有传染性强、潜伏期长、易抗药和易复发等特点,加之其他原因,结核病仍严重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因此,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勤洗手,出现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者痰中带有血丝者,应及早到结核病防治所做检查,已防加重或传播。


二、如何预防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末春初时。流感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发病率极高、发病迅速的特点,人群普遍易感。一旦有散在病例发生,如不及时控制,易造成暴发和大流行。流感潜伏期短,通常为1到3日。主要为发热,患者体温大多在39摄氏度以上,一般持续3至4天。同时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流感病人的鼻、口及咽喉等上呼吸道中存有大量的流感病毒,传染源通过说话、打喷嚏、咳嗽将病毒排出,病毒随空气飞沫播散,健康人吸入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就有可能被感染得病。还有患者的体液及被患者污染的物品也能传播流感病毒。

临床表现主要是开始是畏寒、继而高热,体温在几小时内可达39℃~40℃以上,同时伴有头痛、眼结膜发红、疲乏无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有轻度的鼻塞、打喷嚏、咽痛、干咳等。流感极易引起一些继发感染,如肺炎、心肌炎,流感还能加重潜在的心肺疾患,导致死亡。


三、如何预防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水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季发病为多。水痘的传染力很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染,也可能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衣服、文具、水杯等感染发病。人群普遍易感,但以儿童和青少年发病为主,潜伏期为10-24天,通常为14-16天,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水痘极易在幼儿园和学校发生和流行。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主要临床症状:患者从出现皮疹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感染水痘病毒后约有2周的潜伏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约90%会传染发病,患病初期症状较轻,可出现微热、头痛、食欲下降、全身不适等前期症状。发热的同时或1—2日后,分批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随后会迅速发展为丘疹、疱疹,常伴有瘙痒,经过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水痘病毒可波及多个脏器,还可并发皮肤感染、肺炎、脑炎等。本病一般预后良好,极少数人出现严重并发症。部分病人恢复后体内可潜伏病毒,成年后某些诱因可引起复发成为带状疱疹。出现的皮疹以躯干部为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心、脚心则更少。


四、如何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或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腮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传播。主要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和感染了腮腺炎病毒但未发病的隐性感染者。流行性腮腺炎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的唾液中有大量的腮腺炎病毒,腮腺炎病毒随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的唾液排出体外后,散播在空气中,吸进了含有腮腺炎病毒的空气的人,如果抵抗腮腺炎病毒的能力不强,就有可能患腮腺炎。患者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

易感人群为1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以5~15岁患者多见。潜伏期为12~25天,通常为18天,感染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冬春季节发病较多,但全年均可发生感染流行,常在学校、幼儿园中爆发。

感染流行性腮腺炎后,大约半个月发病,腮腺炎起病较急,前驱期较短,有畏寒、倦怠、食欲不振等症状,此期持续数小时至两天后,腮腺开始肿胀,同时伴有发热、头痛、畏寒、咽痛、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一般三天左右达到高峰。高峰时一侧或两侧腮腺部肿胀,腮腺肿胀以耳垂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大,局部疼痛、过敏,吃干硬或酸性食物使唾液大量分泌时,肿胀疼痛更为明显,腮腺肿胀全过程约7~12日。可影响吃饭,该病严重时可合并脑炎、睾丸炎、附睾炎、卵巢炎、肾炎、心肌炎、急性胰腺炎等。


五、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原以婴幼儿发病为主,近年有向“高龄化”发展的趋势,青少年发病率有所上升。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手、足、口腔粘膜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的症状。重症患者可伴有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肺水肿、心肺衰竭等症,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青少年和成年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高锰酸钾、漂白粉、碘酒都能杀灭病毒。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节多见,流行期间可造成集体和家庭聚集发病的现象。肠道传染病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人是肠道病毒惟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液而感染,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感染后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病人的粪便、疱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水杯、餐具、衣物等均可造成本病的传播。


六、如何预防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发热性传染病。它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初春为主要发病季节。麻疹主要症状有:发热,常在39℃~40℃以上,还有流鼻涕、打喷嚏、眼结膜充血、怕光、分泌物增多、咳嗽,此期约3~4天,称为麻疹前驱期。这时,约90%的病儿口腔在第二臼齿对面的颊粘膜上出现蓝白色或紫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并可蔓延到整个颊粘膜及唇内侧的麻疹黏膜斑。在出现皮疹的第二天开始消退,是具有鉴别意义的麻疹早期特征。在一般情况下,发热第4天见疹,出疹的顺序是耳后、发际、颈部、前额,然后迅速地由上而下遍及全身,最后四肢。

随着体温的逐渐恢复,皮疹也依出疹顺序而消退,出现麦粒状的脱屑,并留下棕色的沉着。麻疹容易出现并发症,较常见的有麻疹肺炎、麻疹喉炎、脑炎等。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七、如何预防流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俗称脑膜炎,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突然高热、头痛、喷射状呕吐、惊厥、皮肤粘膜有出血点的病人,应加以注意尽早就医。

早期发热,随后头疼,继而呕吐,这三大症状被医学界称为“流脑信号”。如不及时治疗,危险性很大。因此,要注意保护易感儿童,早期发现,及时隔离治疗。 

“流脑”是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型脑膜炎。“流脑”一般表现为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颈项强直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春季由于天气冷暖不定,发病率占全年的60%左右,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为高发人群。

根据病情,“流脑”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后者尤其值得重视。暴发型流脑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往往在24个小时甚至6个小时内就可出现严重的休克和呼吸衰竭,病死率极高。因此,在“流脑”高发季节,若病人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或有突发高热、身上发现出血点、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烦躁不安等情况,要立即到正规医院抢救治疗,不得延误病情。

通过对传染源的隔离来预防“流脑”比较困难,最有效的办法是接种疫苗,我国已对儿童预防接种多年,保护率可达90%以上。专家提醒人们特别是家长们,不要忘记给自己和孩子接种“流脑”疫苗。同时,学校是人群较密集的地方如发现多例“流脑”病例,应对密切接触者考虑短期用磺胺嘧啶预防。该病患者居室应开窗通风,病人使用的被褥应在太阳光下曝晒消毒。


八、如何预防风疹


风疹 多见于儿童。皮疹始见于面部,为粉红色斑疹,轻度痒感。24小时内迅速蔓延到颈部、躯干、四肢,1~2天内渐消退。往往下肢见到皮疹而面颈部皮疹已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在发疹前24小时左右,患儿耳后和枕骨下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患病初期可在软腭、颊部出现暗红斑,为诊断要点之一。 风疹也可在青年或成年人群中流行,在发疹前1~2天有发热、头痛、咽痛。妊娠3月内孕妇患风疹可引起流产、死产、早产和胎儿畸形。故当孕妇接触风疹患者后,应立即注射丙种球蛋白紧急预防。 


九、如何预防猩红热


猩红热 突发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可出现高热惊厥,病初舌乳头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中,称为“白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呈鲜红色,成为“红色杨梅舌”,是诊断要点之一。 起病后1天发疹,于颈、胸、躯干、四肢依次出现,1~2天遍布全身达高峰,呈弥漫性密集红斑,尤以肘弯、腋窝、腹股沟处皮疹更密集,两颊及前额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特征性“环口苍白圈”。皮疹持续2~4天后依次开始消退,7~8天时脱屑,手掌足跖部呈大片状脱屑,有时像手套、袜套样脱屑。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措施:


1、保持室内卫生和空气清新,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天开窗通风不少于70分钟。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能有效地防止病毒的传播,做到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遮挡口、鼻,双手接触分泌物后要立即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洗手,不与他人共用毛巾、餐具、水杯,勤晒被褥。

3、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分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避免感冒。

4、在传染病流行和高发季节尽量不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较差的公共场所去,必要时戴口罩去。

5、呼吸道传染病的病人最好卧床休息,如必须外出时要戴上口罩,避免传染给他人。

6、保持室内干净、整洁,湿式扫除,空气清新,经常对室内进行消毒,特别是对开关、门把手、桌面和地面进行“84”擦拭消毒。 

7、坚持“三检一追”制度,对有发热、起皮疹的同学切莫隐瞒病情坚持上课,已免造成传染病的传播流行,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早上报。病愈返校时,需将市级医院的康复证明交到校医室,经校医核实后方能回班复课。

8、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麻疹、风疹、腮腺炎、水痘等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就是接种疫苗。接种疫苗15天后产生抗体,30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抗体阳转率在95%左右,免疫力持久。


预防流感的七步洗手法


用七步洗手法清洁自己的手,清除手部污物和细菌,预防接触感染,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首先洗手掌:流水湿润双手,涂抹洗手液(或肥皂),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二洗背侧指缝: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三洗掌侧指缝: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四洗指背:弯曲各手指关节,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五洗掌侧指缝: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六洗洗指尖:弯曲各手指关节,把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七洗指尖:弯曲各手指关节,把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洗手全过程要认真揉搓双手15秒以上;特别要注意彻底清洗戴戒指、手表和其他装饰品的部位。


十、如何保护自己远离寨卡病毒


1、什么是寨卡病毒病?

答: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是由蚊子叮咬传播。寨卡病毒病的传染源是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而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2、寨卡病毒病的主要症状?

答:被携带有寨卡病毒的蚊子叮咬后数天内,约五分之一的人会出现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和肌肉、关节疼痛等,也可伴有结膜炎、眼后痛和呕吐等表现,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黏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

3、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答:世界卫生组织网站介绍,防止寨卡病毒感染的最有效保护方法就是防止蚊虫叮咬。所以,在流行地区生活或去这些地区旅行时,应注意穿着长袖衣裤、使用驱虫剂等,同时注意关闭门窗、使用纱窗及蚊帐等方式避免蚊虫叮咬。另外注意将居室内或居家周围的水桶、花盆、汽车轮胎等可能蓄水的容器排空、保持清洁或加以覆盖,防止蚊虫在这些容器中孳生。

4、怀疑或担心自己感染寨卡病毒怎么办?

答:如果近期曾在流行寨卡病毒病的国家或地区居住或旅行人员,并出现了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疼痛,怀疑或者担心自己感染了寨卡病毒,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和咨询,需要时可通过采血检验,确认是否感染了寨卡病毒。

5、如何治疗寨卡病毒病?

答:寨卡病毒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但一般症状较轻,为自限性疾病,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即可,包括止痛、退烧、休息和大量饮水等。如果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6、传播寨卡病毒的蚊子是什么样的蚊子,我国有这种蚊子吗?

答: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介绍,传播寨卡病毒的蚊子主要是伊蚊,伊蚊不但能传播寨卡病毒,它也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黄热病的传播媒介。传播效率最高的是埃及伊蚊,我国广东省、海南省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及临沧市等地区有埃及伊蚊,这些地区是登革热的好发地区,因此也是未来发生寨卡病毒本地传播风险较高的地区。同时,白纹伊蚊也可传播寨卡病毒,白纹伊蚊分布于北至辽宁省沈阳市、大连市,西至陕西省陇县和宝鸡市,西南至西藏墨脱一线及其东南侧大部分地区。因此,也需做好预防工作。







                               松花江中学


上一篇:师生饮食、饮水安全规章制度
下一篇:疫情下,逆行的你们最美丽|吉林松花江中学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侧记